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大、综合实力雄厚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机构,现为直接管辖的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新材料检测评价主中心、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等2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多数为国家首批或唯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有色金属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稀有-稀土金属特种功能材料、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复合材料、有色金属粉体材料、有色-稀有-稀土金属选矿冶金技术、二次资源回收利用与环保技术、特种制备加工与装备技术、有色金属分析检测评价等。
有研总院自成立以来,成功开发了64种有色金属分离提取工艺,为中国有色-稀有金属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100余项,累计授权中国专利和国际专利3000余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余项,先后为中国的“两弹一星” “核潜艇” “高新工程” “国产大飞机” “集成电路” “载人航天” “探月计划” “点火计划” “新能源汽车” “高速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技术,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有研总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急迫需求,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培养、输出了大量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了一批以半导体材料专家屠海令院士等为代表的著名科技专家、以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等为代表的杰出企业家。毕业后留有研总院工作的研究生大部分成为了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现有骨干及核心科技人员32%为有研总院毕业研究生。
有研总院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有研总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详见表1。具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自1978年开始招生至今,有研总院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1600余名。每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近百名,其中博士生30名左右,硕士生70名左右。
表1 有研总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
学科门类及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及代码
|
二级学科名称及代码
|
学位级别
|
工学08
|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
博士、硕士
|
材料学080502
|
博士、硕士
|
材料加工工程080503
|
博士、硕士
|
冶金工程0806
|
冶金物理化学080601
|
博士、硕士
|
钢铁冶金080602
|
博士、硕士
|
有色金属冶金080603
|
博士、硕士
|
注重学科基地建设。2021年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优化整合组建稀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品质有色金属绿色特种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经评估被纳入发改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二是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方案通过国资委评估,在央企系统位居前列;三是牵头申报的雁栖湖特种有色金属材料创新中心获国防科工局正式批复,成为继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后的第二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四是承担的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主中心建设任务顺利完成,通过推荐单位组织的预验收;五是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共同申报“战略性有色金属绿色制造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并获批建设;六是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地方政府第一批资金已到位,为响应党中央号召、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科技创新跨区域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科技成果产出成效显著。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经费收入4.96亿元,企业科技服务收入1.02亿元,分析检测收入2.52亿元。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研科技项目296项;制修订标准81项,其中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44项;获授权专利357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9项、国内发明专利206项;发表科技论文246篇,SCI收录145篇、EI收录96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5项;获中国专利奖银奖1项,每万人拥有有效专利授权量位居央企第一位;科技收入和科技奖项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精准开展引才引智,围绕有研广东院建设,试点采用项目合同制引进2名加拿大两院院士及其团队,为“十四五”高水平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开了新局。二是大力提升青年人才能力素质,举办第二期青年科技骨干培训班,遴选4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采取“集中授课+项目实践”的方式进行集中训练。三是推荐优秀人才和团队参评各类人才计划和奖项,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1人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荣获国防科技工业先进个人称号、1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5人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杰出工程师奖。
研究生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构建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依据学位标准及学科需要修订了培养方案,出台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课程和教学管理。优化管理流程,实现了研究生从入学至毕业的全流程线上管理。
2021年,有研总院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高度互融互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研总院圆满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通过靶向发力开展招生宣传、科学开展招生选拔、完善吸引优秀生源政策,2021年招收硕士生68名,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生源占比为91%,录取博士生28名,优秀生源奖学金获奖人数占比高达26%,生源质量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目前在读研究生343人,其中博士生172人,硕士生171人,下设10个二级培养单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学位与工作,10个二级培养单位如表2所示。
表2 10个二级培养单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代码
|
二级培养单位名称
|
201
|
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2
|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3
|
国家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4
|
国家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5
|
稀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206
|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207
|
高品质有色金属绿色特种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208
|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
|
209
|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
210
|
金属粉体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
2021年授予18名同学博士学位,49名同学硕士学位,作为第一导师单位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毕业生11名。3名毕业生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2021届研究生总体毕业去向情况如图1所示,签约单位性质统计如表3所示,从单位性质上看,毕业研究生升学占比13.4%,到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占比53.8%,到三资企业就业占比7.4%,到其他企业占比25.4%。
图1 2021届研究生总体毕业去向情况
表3 2021届研究生签约单位性质统计
单位性质
|
国有企业
|
其他企业
|
高校/研究所(升学)
|
三资企业
|
高等教育单位
|
科研设计单位
|
其他事业单位
|
人数
|
26
|
17
|
9
|
5
|
4
|
3
|
3
|
比例(%)
|
38.8
|
25.4
|
13.4
|
7.4
|
6.0
|
4.5
|
4.5
|
师资队伍雄厚,拥有4名中国两院院士、2名加拿大两院院士、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7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15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670余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266名。研发队伍中博士和硕士占比超75%。现有研究生导师18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3名;此外,院外兼职博士生导师16名(分布于全球6个国家)。
通过不断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优化导师遴选条件,“十三五”初期和“十四五”初期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年龄结构分布分别如图2、图3所示,目前导师年龄结构较“十三五”初期更趋合理。
图2 “十三五”和“十四五”初期的博士生导师年龄结构分布
图3 “十三五”和“十四五”初期的硕士生导师年龄结构分布
强化思政队伍建设,提升思政工作水平,构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机制。成立院级领导、院士及首席专家等组成的德育导师团,定期组织思政教育报告。充分发挥党建、课程思政及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0个二级培养单位配备负责研究生日常思想动态及思政教育的兼职德育导师1名(由专职党委副书记、工作经验丰富的导师、首席专家等担任)、兼职朋辈导师(青年辅导员)1名,并明确了德育导师和朋辈导师的职责要求,加强德育导师和朋辈导师的培训及履职监督指导。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研究生会及其他研究生组织的力量开展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总书记要求:“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021年,面对不断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9月1日、2日新学期伊始,对近三百名在读研究生开展了以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的入院教育。党委书记、院长赵晓晨寄语全体研究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努力践行有研“知崇礼卑、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党委副书记、研究生部主任熊柏青从《有研总院历史、概况及发展规划》出发开展院史教育,阐明了有研总院作为中国有色金属新材料工程技术创新的国家队,青年一代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使命。
统筹利用院内院外资源,针对研究生党员群体特点,研究生部党总支紧紧围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党总支”的目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捐出一份爱,温暖'有思'情”捐书活动,2021年共向贵州省思南县贫困地区捐书400余册,连续5年组织主要由研究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支教团赴贵州省思南县开展“春晖人才”扶贫行动,累计选派“春晖人才”67人次(新华社客户端、思南县委官方公众号等渠道报道),2021年派出18人的支教团,深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及贫困村进行支教活动,并首次在支教活动中加入思政课程,引导当地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组织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组织“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故事会、“百年征程、党史丰碑”文艺作品征集、系列微党课、我和党旗合张影、专题学习并热议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主题党课等64次专题学习(支委会、党小组会)、4次书记讲党课、5次参观学习活动、1次院士讲座活动、1次观影学习活动、6项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做法。积极协助开展有研志愿者进社区、毕业生求职经验交流等2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联合北京科技大学部分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赴航天二院开展支部联建共建活动。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12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专题讲座,七一参观李大钊烈士陵园等主题团日活动,为纪念“一二·九运动”86周年,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史,激发研究生的爱国热情,组织开展 “弘扬一二·九精神,践行理想信念”主题线上学习活动等。通过加强研究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南之行、情深意切》参选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活动;《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省思南县开展支教》参选共青团中央组织的“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2021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有研金色希望,筑梦黔行研究生支教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报国资委,参加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
举行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典礼仪式上对北京市优秀毕业生、院长奖学金获得者及优秀学位论文作者及导师颁发证书,及时表彰优秀,树立正面典型。积极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邀请科睿唯安专家来院开展科研指引讲座,组织研究生论文写作及投稿经验分享会。组织开展稿件写作专题培训,邀请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开展文献调研与论文撰写规范专题讲座等。为增加研究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研究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组织开展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1.01365 =37.8”每日打卡活动。为让旧衣物发挥其余温,减少垃圾产生,引导研究生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展了“衣旧有温暖,环保致青春”旧衣回收活动。
为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展现研究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与精神风貌,开展了宿舍床位实名化活动,床位姓名签上标注政治面貌,推动党员身份亮出来,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以“让和谐驻足寝室,让美丽留在心间”为主题的宿舍卫生评比活动。为响应11月9日全国消防安全日,关注消防安全,排除消防隐患,同时保证研究生掌握突发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置技能,组织开展了“防患于未‘燃’119消防安全”主题学习活动。另外组织研究生开展春游、厨艺大赛、毕业生篮球赛等活动,丰富研究生课余文化生活,鼓励研究生全方位发展。
高质量完成研究生学籍等相关信息报送,梳理报送流程,提高报送数据准确率及工作效率。完成29名2021级博士生(含联合培养博士生9人)、68名硕士生的学籍信息报库工作以及全体在读研究生的学年注册工作。完成2021届春季及秋季毕业生72人(博士23人、硕士49人)的学历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报送工作,有效保障毕业生的学历、学位信息在学信网、学位网在线可查。
面向全体在读研究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与国内心理学产品研发的领导品牌瑞格公司合作,2021年6月面向非毕业班在读研究生235人开展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划分心理健康状况等级,并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人群开展了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邀请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开展《维护心理健康 做好压力应对》。将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五设立为研究生接待日,畅通研究生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关注生活困难和学业完成困难的研究生群体,实施动态帮扶。通过基层调研、谈心谈话、党支部“三会一课”等方式,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关心关爱研究生。
为71名新生办理“一老一小”保险,为190名老生续交保险。收集办保材料213份,使在读研究生在院期间看病就医得到保障,协调西城区医保中心进行各类信息的登记提交,完善研究生医疗保障体系。
有研总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规范办学奠定了基础,现行管理制度列表如附件1所示。
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不断加强课程建设,2021年实现全部博士生课程、大部分硕士生课程自主开设。加强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起草《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明确授课教师对研究生课程和教学责任。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院外授课教师签订聘用协议20份,审核完善教学大纲30余门次。鼓励研究生自主管理,选拔助教并签订助教协议近20份。加强核心课程的质量评价,将立德树人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设计并组织研究生完成线上评教792人次,树牢授课教师的育人意识、纪律意识,推动授课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负责,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
引导授课教师在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提升课程效能上下功夫,深化课程内涵和保证课程的适当挑战度。推动院内授课教师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转化为教学资源,切实推进研究性学习,促进创新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课程多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方式,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加强研究生的学业志趣和主动创新探索。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二级培养单位的管理及导师的年度考核,开展导师招生资格年审。根据导师的培养质量、科研项目情况,结合导师考核结果,审核了112名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35名)招生资格,优先保障重点人才、承担重点项目的导师及优秀学位论文导师,2021年实际招生导师6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6名),打破导师终身制。加强导师管理,对论文评阅、选题、中期等过程中发现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导师及时约谈,和单位、导师一起查找并解决问题,确保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落实博士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对博士生导师基本信息、承担科研项目情况、指导博士生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统计。开展了2021年度全国评估监测专家库更新与报送,完善教育部学位中心导师库信息,使导师能够参与全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工作,更好地了解相关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开展情况。
通过安排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规范导师指导过程、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及科技讲座等途径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论文选题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引导研究生从项目中凝练科学问题、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约70%的研究生直接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各类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通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使研究生在制订研究路线、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试验分析等方面获得充分训练。设置了选题、中期、预审等关键节点,要求导师及指导组成员在培养全过程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指导。通过组会交流制度的实施,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
有研总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制定了《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暂行办法》,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作口头报告。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赴境外学习交流,为研究生创造与国内外顶级专家的交流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促进科研水平提升。
除寒暑假外,每月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专家现场点评,2021年全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组织8期研究生学术论坛,报告59人次,听众663人次,平均满意度达98.30%。为增进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联合东北大学开展1期联合学术活动,报告12人次,听众247人次,开创举办学术论坛新模式。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国冶金院校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参会研究生均在相关分论坛做汇报交流,其中硕士生马俊达同学所作的《覆膜阴极用高致密细晶锇靶材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报告获得优秀报告一等奖。
加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提高研究生完成学业的整体进度,提升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及学位论文质量。定期重点督查各二级培养单位组会制度落实情况,督查结果作为各二级培养单位研究生指标配置、导师遴选及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有研总院制定了较为科学、完善的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形成了涵盖基本奖学金、助学金、专项奖学金(院长奖学金、希望奖学金、学术论文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奖学金、有研未来之星奖学金和科研创新奖学金等)的奖助体系,其中,基本奖学金及助研津贴覆盖率达到100%。2021年23人获学术论文奖学金、65人获希望奖学金、10人获有研未来之星奖学金、25人获优秀生源奖学金、7人获院长奖学金、1人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学金、2人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学金,约百余人获科研创新奖学金,各类专项奖学金覆盖了在读研究生的80%以上。
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通过加强学位论文选题和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抽查评阅、规定论文评阅和答辩院外专家比例等措施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管控,对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实施分流淘汰,2021年分流淘汰博士生1人。
基于疫情常态化招生工作现状,传统线下招生方式变为通过网络线上开展,梳理全年的招生工作流程,推动招生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化、流程化、规范化。
靶向开展招生宣传,生源质量大幅提升。在总结2020年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提高招生宣传精准度,广泛开展调研,共对144名导师、319名研究生进行调研,调研导师对生源的关注点;共设计23道题,调研在读生对考研择校的关注点;共设计17道题,调研结果为开展招生宣传、吸引优秀生源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根据调研结果,2021年招生工作中针对性重点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线上宣传精心设计有研调剂指南针等宣传方案,单篇文章阅读量高达1.2万;发动导师、在读生、高校辅导员直接推荐优质生源达170余名;开展校园招生招聘宣讲万里行,积极参加中南大学等6所院校的招生招聘宣讲会,重点走访重点院校辅导员,并建立合作关系;设计录取通知书、新生手册,从入学源头提高新生满意度和获得感。硕士生录取生源人数前五名院校依次是:中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其中,中南大学高达23名。从结果看,印证了靶向招生宣传的有效性。
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课程实践性和创新性。利用工程化科研院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科研课题,将科研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整合,打造突出各单位优势特色的专业特色课程,积极推动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导师参与授课,优化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实现教学相长,促进科技创新。2021年,开设特色专业课程《稀土冶金与材料》《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前沿》《科技英语写作入门》《传感器材料与器件》《先进控制凝固与铸造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生物湿法冶金理论与实践》《电子显微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计算材料科学基础》共计9门次,参与授课导师近40人次,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教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大培养过程监管力度,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取得新成效。加强学术规范教育,根据选题、中期、论文送审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论文撰写规范性问题,进行逐一梳理并加以总结,形成系统的研究生培养环节及论文撰写规范要求,向全体在读研究生及各二级培养单位导师、朋辈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发布,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同时对论文模板进行修订,博硕士学位论文模板由24个文件精简至10个,可读性及可操作性大大增加,避免文件过多导致的矛盾、重复等问题。
管理人员全程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中期、预审、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考核,就制度执行、导师指导、学术规范、研究生学业进展等进行全面督查,全年组织10家二级培养单位共103名研究生参加中期考核,93名研究生参加选题考核。全年进行论文规范性检查140余人次,一次通过率首次达到100%,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有显著提升。2021年,顺利通过北京市教委硕士学位论文抽检。
2021年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19篇,其中国际JCR一区14篇、二区24篇,博士生余天玮最新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能源领域著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9.368)。1名博士生学位论文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博士生学位论文荣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硕士生学位论文荣获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名硕士生荣获全国冶金院校2021年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一等奖。全年送审学位论文188本,论文评阅优良率97.3%;组织线上线下各类答辩18场,答辩优良率100%。
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深化导师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参照导师年度考核结果、承担科研项目、经费到账情况等,2021年组织开展了导师招生资格年审,打破导师身份“终身制”,实施导师动态调整制度。
指导10个二级培养单位完成年度立德树人职责落实考核,从导师的基本素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育人能力、培养条件、指导精力、导师责任感及培养研究生责任感等六个方面,导师自我评价、研究生评价、二级单位评价、研究生部评价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在岗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履行情况。考核导师142人,其中28人评为优秀(按照规定优秀率不超过20%)。
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统一规划、阶段实施、应用集成、资源共享”的总体原则,明确建设目标,加强组织保障,优化管理流程,从“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到探索“全自动化线上处理”。一是明确建设目标。充分调研相关高校和院所信息化建设经验,结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要构建起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教育发展、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及服务体系。二是加强组织保障。信息化建设坚持“一把手工程”,全员发动,全员参与,相互配合,自上而下形成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倒逼管理流程优化,下大力气界定理清管理职责权限、减少繁杂流程,实现学位与管理从从金字塔到扁平化的转变。
初步搭建研究生管理综合平台,并从2021年9月开始启用,截至目前已完成自招生以来2076名研究生历史数据的清洗、匹配导入工作,线上完成2021级97名新生的报到、学籍信息录入工作,线上完成2021-2022学年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安排、课程成绩录入及教学评价工作,线上完成2021年93名研究生选题考核、103名研究生中期考核材料电子归档工作,完成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导师培训、学术活动登记线上申请申报模块设计工作,线上完成2022年春季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及学位申请工作,实现了培养环节的全流程在线操作,保障了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立项。一是全力以赴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18项国资委1025专项任务按目标或节点要求全面完成,高纯金属靶材、新型7000系铝合金、硼化锆靶材等成果多次获国资委通报宣传;30余项国防科工局工程项目进展顺利,28MPa轻质高压管路连接件、铝基复合材料锻件、4英寸低位错锗单晶等取得里程碑节点突破。二是多项重大技术取得标志性突破,例如成功拉制出满足28纳米集成电路要求的12英寸半导体硅单晶,成功突破比能量350瓦时/公斤动力锂电技术,并率先向全行业进行成果发布。三是多名专家参与国家“十四五”科技规划-年度计划-项目指南编制工作,成功争取到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牵头获批多个稀土专项项目,彰显了有研总院在稀土科技领域的领军地位;新争取到一批国家攻关计划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近1亿元。四是积极对接并融入地方科技发展战略,有研广东院、有研硅、有研资环院等争取到地方政府科技经费超过2.6亿元。积极引导研究生从重大科研项目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研究生基于“核心框架”概念系统开展论文研究。
持续加强技术对接和宣传,克服疫情影响,持续扩大与军工集团、行业骨干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牵头组织与中国电科、航天科技、中核工业等龙头企业和江西、甘肃等地方政府开展技术对接活动20余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攻克了一批重点新材料技术,为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保障。联合宁德时代、深圳贝特瑞等行业龙头企业申请获批国家工信部重大项目。黄小卫院士团队开发的碳酸氢镁法绿色冶炼分离及废水、CO2循环利用等新技术,在北方稀土(甘肃稀土)、中国稀土集团等实现推广应用,被列入工信部、发改委绿色低碳新技术推广目录。围绕中国黄金、金川、紫金等龙头企业持续拓展服务领域,签约甘肃省揭榜挂帅项目、推进行业共性技术应用。
积极承办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工作年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术年会、中国材料大会2021等行业盛会,有效提升了行业影响力。扎实推进“双创”工作,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征集并发布110余项科技成果,同时通过举办“双创”路演,组织参加兰洽会、大院大所进江西、央企熠星大赛等活动,加强科技成果推介。依托国家新材料检测评价主中心,积极开展行业科技服务和对外交流合作,2021年分析检测方面已服务企业和科研团体数量已近万家。
主办期刊有科出版旗下《稀有金属(英文版)》SCI影响因子超过4.0,《中国稀土学报》、《分析试验室》被EI收录,《链》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5本期刊入选“2021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邀请中国机械总院、中国舰船院到访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转制科研院所办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研究生院筹建方案。管理人员积极参加2021年全国科研院所工作研讨会,作了题为《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实践与思考》特邀报告,并受到参会同仁的赞誉。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多所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技术交流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国际合作成果转化并取得突出成绩,2021年共参与4个国际项目研究。积极组织、参加国际学术网络研讨会。受疫情影响,利用多种线上平台组织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各类国际学术网络研讨会26场,其中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焊接研究所举办的专业技术研讨会,涉及金属加工的数字化转型、摩尔定律之后、超高速激光材料沉积工艺等领域。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近年来,稀土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1年首席专家黄小卫院士等3人,参加ISO/TC 298稀土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黄小卫院士作为顾问主席团CAG成员,为ISO/TC 298稀土国际标准化做出突出贡献,并获得2021年度ISO卓越贡献奖。黄小卫院士主持起草的稀土术语标准《ISO 22444-2-2020--Rare earth. Vocabulary. Metals and their alloys》,成为ISO/TC298首批发布的国际标准之一。
对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20〕26号)、《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京学位办〔2021〕2号)要求,结合发展规划及学位授权点实际,圆满完成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年度工作。3月,确认《参评学位授权点》,编制《2020年发展质量报告》。5月,制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方案》。7月,组建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小组。10月,起草《“十四五”学科建设方案》,确定各学位授权点的建设目标和自评工作计划。11月,组织召开学位点自评估工作小组会议,部署自评估相关工作。12月,起草《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模板和《自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并组织开展《2021年发展质量报告》《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的撰写,以及《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的填报。
为优化学科结构,集中优势做强做优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21年6月,经有研总院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撤销了分析化学、矿物加工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下一步拟在教育部公布的评估要素基础上凝练出具有有研总院办学特色的《自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以周期性合格评估为契机,发挥强项,补齐短板,以评促建,不断提升学科水平。
有研总院逐步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学位申请阶段不断加大学位论文的抽查评阅力度。2021年对全部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查评阅,抽查评阅结果优良率为89%,对27%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查评阅,抽查评阅结果优良率为92%。加大对研究生选题、中期、预审、学术不端检测等阶段表现欠佳以及担任行政职务的导师所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查评阅力度。
连续9年通过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连续7年通过北京市教委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从学位论文抽查结果中专家评议意见可以看出,被抽检的4本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分析化学各1本),每本论文的评议专家有3人,全部专家的评议结果优良率为92%。总结归纳专家评议意见,认为有研总院学位论文选题密切联系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个别学位论文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论文偏重于实际应用,理论分析有所欠缺;2.论文学术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履职能力。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平台建设为契机,凝心聚力,积极培育学科特色,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构建一套对研究生知识、能力、情感、素养、胸怀、视野等全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发挥在支撑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作用,形成研究生自学、二级培养单位和导师负责、研究生部管理多方合力,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设想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评;二是引导研究生关心国家大事,遵纪守法,注重团队合作;三是衡量研究生是否文德并重、知识扎实与通识多能;四是锻炼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控制力;五是重视评价主体与被评价主体(研究生)之间的对话。完善对研究生成长给予正向引导激励的体制机制,作为有研总院改进育人工作和研究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引导研究生坚持优良学风、形成批评思维、勇于挑战创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五育并举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部公布的评估要素基础上凝练出具有有研总院办学特色的《自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以周期性合格评估为契机,遵循需求导向和内涵发展要求,完善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机制。发挥强项,补齐短板,以评促建,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
开展各学位授权点2020-2021年基本状态信息的采集,在采集的基础上全面摸查、统计学位授权点的数据资料,对照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并对标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结合建设情况,形成较完整的自我评估材料。
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深化导师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加强导师的遴选及培训。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导师遴选的第一标准,将政治把关和师德师风考评贯穿在导师遴选全过程。
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增强导师岗位职责意识,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结合《研究生导师行为准则》,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做好师德失范问题警示教育,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根据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对导师开展研究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专题培训。邀请科研团队代表分享如何在培养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同时促进科研项目的完成实战案例。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优化重组,深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前沿创新领域方向的布局。开展以科技需求为牵引的招生指标配置,促进部分专业领域实现“有超有强”。研究生招生中注重选拔品德优良、有创新潜质、主动学习的优秀生源,加强研究生对学科学术志趣的引导,注重落实因材施教。以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战略为导向,以解决本领域重大科研问题为牵引,以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根据研究生特点进行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和学术研究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科研活动的人才培养功能,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积极向教育部、国资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资质,争取扩大招生规模,充分发挥有研总院“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和优势。
完善研究生院机构设置,做好政治辅导员的高标准选配和培养,强化朋辈导师的履职监督,不断加强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体系建设。以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为抓手,打造浸润式思政教育,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发展战略,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研究生思政政治工作载体,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道德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把握重要历史契机,2022年围绕党的二十大召开和有研总院建院70周年开展相关活动,深化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党爱院教育,积极凝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有研文化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实践养成、环境涵育、制度保障的作用。
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不断完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继续加大论文的抽检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加强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杜绝学术不端现象。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与重点高校和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大高质量创新成果的转化,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组织开展专利导航分析,引导专利的前瞻性布局,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提升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与能力。
完善研究生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研究生招生、学籍注册、排课、选课、专业实践、选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审核、就业管理等环节的全流程在线操作,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流转,保障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建立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以及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质量跟踪调研。以“流程优化”为支点,推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从细节出发,以需求为引领,全方位提升师生用户体验;真正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刻画管理服务的“速度”和“温度”。
附件1
现行管理制度列表
序号
|
名称
|
文号
|
1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博士后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
|
院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
2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规定
|
院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
3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
院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
|
4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规定
|
院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
5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管理规定
|
有研研发〔2008〕45号
|
6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违纪处分条例
|
有研研发〔2008〕46号
|
7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聘任管理办法
|
有研研发〔2008〕50号
|
8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办法
|
有研研发〔2008〕51号
|
9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
有研研发〔2008〕78号
|
10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暂行办法
|
有研研发〔2010〕10号
|
11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评选细则
|
有研研发〔2012〕28号
|
12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暂行规定
|
有研研发〔2013〕57号
|
13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细则
|
有研研发〔2013〕58号
|
14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细则
|
有研研发〔2013〕58号
|
15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博士学位申请办法
|
有研研发〔2013〕59号
|
16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学位申请办法
|
有研研发〔2013〕59号
|
17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学位授予工作条例
|
有研研发〔2013〕62号
|
18
|
XX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
有研研发〔2016〕11号
|
19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管理办法
|
有研人发〔2017〕7号
|
20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关于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规定
|
有研人发〔2017〕8号
|
21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
|
有研人发〔2018〕117号
|
22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
有研人发〔2018〕118号
|
23
|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所涉费用列支管理办法
|
有研人发〔2018〕120号
|
24
|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
|
有研人发〔2018〕161号
|
25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办法
|
有研研发〔2019〕37号
|
26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工作管理办法
|
有研研发〔2019〕118号
|
27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
|
有研研发〔2019〕123号
|
28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专项奖学金管理办法
|
有研研发〔2020〕55号
|
29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硕博连读实施办法
|
有研研发〔2020〕58号
|
30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管理办法
|
有研研发〔2020〕60号
|
31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申请学位有关科研成果要求的规定
|
有研研发〔2020〕63号
|
32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
|
有研研发〔2020〕62号
|
33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宿舍管理规定
|
有研研发〔2020〕92号
|
34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
|
有研研发〔2021〕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