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已有38家上榜。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脱颖而出;在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正是坚持这个“毫不动摇”,我们果断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不断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改革重组和布局调整,公有制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增加。
如今,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自主创新“排头兵”、重大工程“顶梁柱”、社会责任“主心骨”、走出国门“探路者”。改革与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然而,由于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国企一度举步维艰。在最困难的1998年,5.8万户国有企业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亏损,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近千亿元。
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开始解决制约国企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2003年,为解决多年存在的国有企业多头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成立,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通过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业绩考核制度等,企业内在的发展活力被大大激发。自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的数量不断减少,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却大大增强。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在短短十几年中发生,关键是靠改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探索,中国国企浴火重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上,展示出“国家脊梁”的风采。
(本文章摘自7月12日《 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