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中国有研)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综合实力雄厚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机构,是国资委直管的中央企业。总资产超过110亿元,拥有包括4名两院院士在内的职工4,100余人。总部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在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河北燕郊-廊坊-雄安、山东德州-青岛-威海-乐陵、安徽合肥、福建厦门、上海、四川乐山、重庆...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我院即成立了研究生工作小组,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5年成立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究生部。

现有两个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另有分析化学、矿物加工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详情页

思想领航 赋能向新 有研故事系列展播(十六)——坚持为党育人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 发布日期:2024-10-08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有研举办了“思想领航 赋能向新”优秀故事征集活动。参赛作品充分展现集团上下深入贯彻落实“1+360+N”有研特色党建工作体系,围绕中国有研作为中央企业行业院所“托底、引领和赋能”三大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化创新引领、履行社会责任、弘扬时代新风等方面作出的新贡献、新成就,生动讲述了有研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奋斗故事。

本期推出“思想领航 赋能向新”有研故事系列展播(十六)——坚持为党育人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有研工研院 李亚楠、唐爱悦、胡铃钰

有色金属是重要的基础材料,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球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有色金属结构材料作为有色金属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国内一支研究铝、铜、钛、镁这些传统有色金属材料的团队。自2005年成立至今,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以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赋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自主可控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近20年来,重点实验室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00余项,国家重大攻关任务5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项、中国专利银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0余项,获授权国家专利近300项、国际专利19项,制修订标准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培养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部级人才计划7人。

成绩单的背后,饱含着几代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科技报国初心、执着于关键技术攻关的坚韧和热忱,也蕴含着重点实验室为党育人,持续培养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坚守与执着。如何加快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一直是重点实验室思考和探索的大事。

重点实验室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思想领航,围绕“科技创新、实业报国”中心任务,通过“搭台子、压担子、给位子”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梯队,满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的需要。

统筹谋划,为人才成长“搭台子”

重点实验室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

党支部以优化人才创新环境为目标,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在打造一流国家级科技平台上狠下功夫,持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家级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为科技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舞台。党支部打造“联建共建”党建品牌,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促进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为青年科技人才打造“思想领航,赋能向新”的平台。2018年获评科技部优秀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 “中央企业基层示范党支部” “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

在营造一流政策环境上狠下功夫,持续完善依托单位的科技激励政策,有效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提升关核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进度。自2018年实施项目分红、科技奖励政策以来,累计分红项目30余项,累计对260余篇学术论文、140余项授权专利及25项科学技术奖进行奖励,为科技创新发展、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提供强力支撑。

配置资源,在工程实践中“压担子”

重点实验室始终秉承着“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理念,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在应用基础研究上交任务,提升理论造诣和实践水平;又让科研人员冲锋一线接受锻炼,在工程实践中给科研人员“压担子”,掌握核心技术。

历经近20年有计划、分批次的系统培养,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特聘专家、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领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固定研发人员8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90%,中青年人员占比80%。近五年,重点实验室培养的青年科技人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的占比80%以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递增,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提供机会,成长过程中“给位子”

重点实验室打通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通道,设置先进铝、铜、钛、镁和轻合金研究所,选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室所长,强化责任担当。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共同负责人)主持重大项目的设计、攻关、论证和验收,给科研人员“提供位子”,促进潜质人才以干带学、迅速成长。抓住外派借调、参与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划的撰写等机会锻炼人才,提升科技人才综合素质。近五年,重点实验室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中,青年科研人员负责的项目占比达到90%以上,在科研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得到了极大地锻炼。

通过多年实践,重点实验室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悟出一些经验,要坚持“人才是磨练出来的,科技人才要在国家科技实践中成长”的培养理念,正如重点实验室青年科技人员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那样,只有亲身参与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理解科研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要深刻认识到“平台高度和氛围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打造一流国家级科技平台、营造一流政策环境,保障科技人员潜心科研。要牢记“人才培养要有胸怀和情怀、久久为功,不能急功近利”,让科研人员自觉把“十年磨一剑”的认识变成“板凳甘做十年冷”的行动。

未来,重点实验室将持续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中国有研发挥中央企业行业院所“托底、引领和赋能”三大核心功能培养青年人才。

Baidu
map